2021年秋季学期海德学院课程交流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者:赵亚囡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次数:375
海德学院自2020年第一次招生以来,在各位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得以稳步开展。然而由于疫情等客观原因,教学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挑战,目前最为突出是“引进专业课与海大专业课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为此,2022年1月13-14日,海德学院召开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交流研讨会,聚焦“课程融合”,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开展:
主题一、引进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满足国际、国内双接轨的需求以及如何调整;
主题二、外方教师因疫情无法来华授课,教学效果如何保障。
海德学院50余名任课教师及教务处代表,分别在崂山、鱼山两个会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海德学院副院长张临杰主持,
会议上张临杰从招生、教学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空间改造等方面汇报了海德学院成立以来的教学工作。张临杰表示,海德学院自2020年4月成立以来,教学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正是在所有任课教师的支持、包容和共同努力下,海德学院的教学工作得以稳步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借此机会,代表海德学院578名本科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表示感谢。
随后,所有引进课程共课教师(海德学院为所有引进课程配备一名共课教师,由海大教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是配合阿德莱德大学任课教师的授课。)逐一发言,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课程特点、考核方式、学生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引进课程。其中,《生物学I》是海德学院所有引进课程中,唯一一门已开课两次的课程。共课教师刘晨光表示,课程在第一次实施时,学生普遍反映英文专业词汇是学习的最大障碍。为此,共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该课程的英文词汇表,并与阿德莱德大学多次沟通,建议阿德莱德大学的学术英语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克服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障碍,这一建议得到了阿德莱德大学的采纳。该课程在本学期第二次实施中,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细胞生物学》共课教师张莉提到,在开课初期,学生普遍反映无法适应全英文授课,因此曾犹豫是否给学生提供中文教材。然而随着课程的进行,发现学生逐步适应,课堂笔记也由中文逐步变为英文。最后张莉表示,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适应新学习模式的时间,学生们有足够的能力获得令人惊喜的学习成果。《概率统计》共课教师孙志华提到,该引进课程采用“答疑式”的授课形式,即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课堂则是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验和答疑。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这种授课形式将“灌输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尚未习惯这种授课形式,因此课堂交流气氛有待提高。
最后,各专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对各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做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议。面对因疫情外方教师无法来华授课这一客观事实,应加大共课教师与外方教师的交流力度,充分发挥共课教师的作用。
“课程融合”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在疫情下双方教师无法面对面交流,也无法走入课堂,所以要做到“课程融合”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本次交流研讨会仅仅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将分专业成立专门的基层教学组织持续推进。至此,海德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交流研讨会圆满结束。
2021年秋季学期海德学院课程交流研讨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2021年秋季学期海德学院课程交流研讨会-生物技术专业
2021年秋季学期海德学院课程交流研讨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通讯员:陈玺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