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学院“AI赋能教育,智启育人新篇”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者:赵伟翔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10

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海德学院近日开展了AI赋能教育,智启育人新篇”系列活动

一、师资培训,助力AI+教学能力提升

3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协同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支持中心海军潜艇学院教学考评中心共同主办“AI赋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活动教学支持中心副主任姜永玲、海德学院副院长董平及校内外百余名教育工作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姜永玲在开场致辞中提出,“AI技术正重塑教育生态,教师需主动拥抱变革,将智能工具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本次培训聚焦AI辅助教学及课件教材AI化实践两大模块AIGC讲师郑远霞全程指导系统演示DeepSeek智能工具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中的高效应用,并解析AI数字教材开发技术,实现知识点三维可视化交互现场教师通过电脑实时实操,完成从理论认知到技术落地的实践高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实用工具箱。参与教师反响强烈。

二、教学研讨,引导AI+教学创新思路

3月20,海德学院召开“智启未来”AI教学创新研讨会,海德学院副院长董平与专业教师、教学秘书共议AI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董平提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拥抱智能增强教育新范式,在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师生互动等环节深化技术融合;鼓励组建跨学科教学创新团队,依托学院新落成的智能教育实验室打造示范性应用场景;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坚守育人初心,在AI赋能过程中始终把握技术为体、教育为魂的根本原则。

三、课堂实践,推进AI+教学主动应用

近期,学院各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AI赋能教学进展,与外教通过邮件、线上会议等丰富形式,开展研讨,将AI赋能教学与国际化教育教学前沿紧密结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助理教授于繁千惠在《食品产品开发》教学时,利用了Deepseek自动编写点名代码的功能,进行了随机课堂点名签到,使得签到更具有趣味性。同时,在讲到食品胶体内容时,组织学生利用Deepseek搜索相关内容并一同学习。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助理教授王晶晶提出利用AI平台整合中外方教学资源,自动生成双语教案与动态可视化案例,减少学生因为文化和语言差异导致的认知障碍。同时,引入AI助教辅助实时答疑,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多语言交互,支持外教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

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助理教授孙建华认为资源共享和评估机制是两大应用重点。在资源共享方面,可依据已建的CC平台和雨课堂共建AI教学资源库,共享优质教材、在线课程及开源工具,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评估机制方面,建议共同制定AI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持续优化课程设计。

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助理教授许志梦提出借助AI技术,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做及时翻译,在关键词、复杂词汇和重要步骤上给学生以提示,起到引导作用,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帮助学生专业英语学习,提升国际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据悉,海德学院一直重视人工智能等教学新手段的应用,去年10月组织了AI赋能的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AI+教育”创新实践为支点,系统探讨智慧课程图谱设计、动态学情分析等前沿议题,为AI赋能高质量课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思路

未来,海德学院将继续依托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教学研讨等活动载体,持续推动教职工数字素养提升、教学模式革新,以智应变,共塑高等教育未来。同时,借助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积极吸收融合国际先进AI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助力AI赋能教学的国际化高水平发展。